bat365中文官方网站
 
 
 
 
红色故地看变化 移动课堂长真知
来源:bat365中文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1-05-08      浏览次数:112
 

(本站讯  龚海艳、刘振文供稿)为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师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近日,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组织教师前往湘鄂赣苏区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江西省万载县仙源乡和宜春市明月山管委会洪江镇古庙村南惹组,开展以“访红色遗迹、听革命故事,到党史故事发生地看今朝变化”为主题的“一线课堂”实践调研活动。

图为“一线课堂”师生团队在仙源乡革命烈士纪念塔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图为“一线课堂”教师团队在古庙村开展调研

万载县仙源乡是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324月至1934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其省级机关在小源(今仙源)驻扎了近两年。党在这里领导了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30余县的革命斗争,仙源成为当时湘鄂赣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小莫斯科”。

       

图为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在工农红军革命烈士纪念塔前,仙源乡挖掘本土红色故事工作专班成员之一的曾包明老人给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这座塔是19757月建成的,高9.9米,意思就是烈士们的牺牲精神永垂不朽。每年清明前后,我都会爬上罗家垴,祭扫革命先烈。当年,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我们小源驻扎了22个月。我的父辈们与省级机关干部、红军战士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革命情谊。”曾包明是红军后代,一名老党员,他的二伯13岁参加红军,牺牲时不到18岁;他的堂伯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牺牲时不到30岁。曾包明老人深情回顾和追溯了革命先烈在仙源的那段硝烟弥漫的斗争历史。师生们行走在仙源乡,感受最深的是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气象。修葺一新的一处处革命旧址,红五分校、红三医院、无线电台、兵工厂、被服厂等成为全国各地参观者听红色故事、学红色历史的重要场所。数十年来,仙源人民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砥砺前行,以“红”为底色打情怀牌、以“绿”为依托打生态牌。2020年,全乡完成财政收入3356万元。2020年,仙源村获批中组部命名的“中国红色美丽村庄”以及“江西省红色名村”。

                       

图为挖掘本土红色故事工作专班成员之一的曾包明老人给师生上党史教育课

图为万载县仙源村宽广街道

在宜春市洪江镇古庙村南惹组,有几条山间小路,其中一条通往瑞庆塔,这里曾经是红军的一个革命根据地。1936年,以谭余保为首的湘赣临时省委和省委机关、省教导队共100余人,由茶(陵)攸(县)莲(花)地区出发,辗转萍乡,进入宜南洪江的古庙一带,时间有半年之久,开展革命斗争,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当时的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办公地点,就设于瑞庆塔下瑞庆寺中。他们在此搭建营房、创办红军医院、开辟练兵场,打击反动势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发展共产党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保存了有生力量。

图为瑞庆塔样貌

在山下,师生来到红军后代易月昌老人的住处,“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这个好时代!”易月昌老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过去靠砍毛竹,年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年收入至少20万元左右,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都回来了。”老人说起这几年的生活变化,脸上满是自豪和喜悦。

                           

图为红军后代易月昌老人与教师交谈

“南惹组共有十八户人家,依靠国家5A级景区明月山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古庙村村委会主任罗仲介绍说,“由于进山的道路交通不便,过去这里基本是贫困户。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近几年来,党和政府筹集惠民资金300多万元,打通了山里连接山外的道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改造,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现在来南惹游玩的客人除了宜春周边的人,上海、广州等地的客人也不断增多。”罗主任指着停在村口的一辆来自广东惠州的旅游大巴说,“今后我们准备打造以茶文化、红色文化、村落历史文化长廊等为核心内容的休闲娱乐综合文化体验园,不断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利用现代直播多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带动整个古庙村跨越式发展”,这位扎根农村、脸晒得略黑的年轻村干部说起乡村振兴,充满自信,言语铿锵有力。

                

图为洪江镇古庙村的游客

图为洪江镇古庙村村貌

通过实地探访,访红色遗迹、听革命故事,到党史故事发生地看今朝变化,师生们缅怀了一段段风雨如晦的峥嵘岁月、追忆了革命先烈的赤诚情怀,真切感受到了红色故地的魅力和风采、感悟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革命老区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满信心。大家在切实的体验中,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在祖国大地纷纷开花结果,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为红色故地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韩曼曼

审核:朱向华

                        


 

版权所有: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网站投递邮箱: mkszyxybgs@163.com
通讯地址:宜春市学府路576号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人文楼 邮政邮编:336000
联系电话:0795-3201590 传真:0795-3201590